笔趣阁_全文免费无广告阅读 > 女生言情 > 重回高考当状元 > (23)别小看我们——真正的胜场不是在考场,是在我们还没放弃的时候

(23)别小看我们——真正的胜场不是在考场,是在我们还没放弃的时候(1 / 1)

高170班的期中成绩,在年级组投下一颗不小的石子。

当红头文件贴上教学楼公告栏,写着“高170班年级均分第一,综合超越高171班”时,全楼学生一阵哗然。

对大多数班级来说,这不过是一次分数起伏。但对高171班班主任赵真来说,却是一次实打实的“面子危机”。

赵真,出了名的严谨刻板,化学高级教师,教研组骨干,平日最看不上的,就是高170班那股“人多嘴杂、有点才气却不踏实”的风格。

这次,她被打了脸。

成绩一出,她站在办公室里看着分析表,足足站了十分钟,最后放下茶杯,冷声丢下一句:

“我们可以输一次考试,但不能输掉整个节奏。”

没过多久,年级群里跳出一条重磅通知:

【桐山市教育局、矿业集团联合主办,首次面向中学开放“桐山矿井开发科创竞赛”】

关键词:能源开发、安全模拟、人工智能控制。

参赛要求:团队组队,每队3—6人,限拔尖理工方向学生。

奖励设置包括市级荣誉、奖学金、甚至通往青华、桐大等重点高校的推荐资格。

这一通知,立刻在年级掀起波澜。

赵真眼神一亮,当机立断宣布:高171班全员组队,全面备赛。她要用一场“真本事”的较量,把被压过一头的“面子”赢回来。

“成绩起伏没关系,但实力必须稳得住。”她在班会里说,“我们不靠意气,我们靠系统训练。”

而高170班的石爱红看到通知后,只说了一句话:

“如果他们想靠比赛翻盘,那咱们就别退场。”

她第一时间进班,语气干脆:“乔伊、张芳、王昭、马星遥、陈树——你们五个,备赛,科创竞赛我报上了。”

全班哗然。

“这次不是排座次,是看你们有没有勇气,从这间教室,走进真正的世界。”

乔伊一看到“桐山矿井”几个字,心头轻轻一跳。那正是她“穿越”前所在的研究方向之一,过去熟到闭眼都能写代码。

但她看着手中的中性笔,深吸一口气。

现在,她不是科学家。她是乔伊,是桐山二中170班的一员,是一个肩负目标的普通学生。

她点头:“我愿意试一试。”

马星遥说得更淡:“这个题型,我见过。”

张芳已经开始在笔记本上翻出旧课题内容。

陈树挠头:“你们搞理工,我搞点设备。刚好我电路板那块矿井模型,还没调完。”

一场比试,就这样在两个班之间,悄然拉开帷幕。

高171班那边,赵真同样没客气,直接定下三名核心选手:

——杨月,数学竞赛一等奖,逻辑力极强;

——辛吉,文理双优,理综压轴题满解过两次;

——黄潇,物理建模天才,但这次被乔伊压了一头,落到第四。

三人组队的消息一出,全班气氛瞬间绷紧。没人嘲笑,没人轻视。171班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一仗,拼的是底子,也拼的是胆子。

而这一次,谁也没把“乔伊”当成那个“转学生”看待了。

她,是对手。

这不仅是一场学生之间的比拼。

这是两种班级气质的较量。

一种强调纪律和稳定,一种拥抱自由与成长。

最终谁胜,不在起点,而在——谁更愿意走到最后。

一时间,高171班内部多了几分久违的紧张感。

“乔伊?我没听过她。”杨月推了推眼镜,语气平静却藏着锋芒。

“听说是转学生。”黄潇冷笑着翻书,“但这水平……不像是刚转进来的。”

“不会是哪位工程师家属吧?”杨月说,“走关系的?”

辛吉没接话,只翻出一张矿井结构分布图,盯了几秒,淡淡开口:“别小看她。她懂建模,也沉得住气。”

“所以这次,我们得全力。”黄潇看了看两人,“咱们选什么方向?”

“动态沙盘建模配模拟程序。”杨月立刻说,“我们去年训练用过这套框架,直接上手。”

“评委好印象分也高。”黄潇点头。

“我来写技术文案。”辛吉收起资料,目光清晰,“这次得让他们知道——一次考试不代表什么。”

赵真站在教室门口,看着三人围坐讨论,眼里带着久违的得意。

她低声自语:“高170,是该被踩一踩了。”

而此时,170班的小组正在图书馆另一端悄悄开工。

乔伊翻着十年桐山能源数据年鉴,一边手写趋势图。

马星遥蹲在地上画着模拟应急路线,白板上已经出现了一张“矿井事故响应图”。

张芳一页页翻查地质安全标准与自动预警文献,眼神沉着。

陈树低头鼓捣一块废旧主板:“我觉得3D图形太花哨,不如我焊个小型逃生模拟电路。”

“可以。”乔伊点点头,“我给你编控制程序。”

这两个班的队伍,一个冷静克制,一个默契自燃。

这不是一场“兴趣项目”,是一次真正的青春比拼。不是为了成绩单,而是为了证明:谁有资格,代表这群人站上更远的地方。

桐山的初冬刚落下第一场薄霜,天冷了,但热血开始翻滚。

刘小利站在公告栏前,看到高170竞赛名单时,嘴角抽了抽。

乔伊、马星遥、张芳、陈树、王昭——六人上限,只剩一个空位。

“就……没有我?”他低头看看手里那半截辣条,忽然觉得有点不好嚼了。

“我居然是边角料?”

课间一响,他冲去找陈树,拍着他肩膀:“你们就这么把我落下了?我刘小利不配参赛?”

陈树正咬着铅笔头,眼都不抬:“你得问乔伊,她是队长,她说了算。”

“我就知道。”刘小利翻个白眼,拿过小纸条,“图书馆是吧?我去投简历。”

乔伊果然在图书馆,窗边的阳光照在她发梢上,她正埋头翻着《城市矿业应急系统》做笔记,神情专注。

刘小利走过去,坐下,一本正经:“乔姐,我来投案了。”

乔伊抬头,笑了笑:“来申请入队的?”

“必须的。”刘小利坐得端端正正,“你们五个干得热火朝天,我这边做题都做不下去。”“听说你是队长,我决定走正规程序。”

乔伊收起资料,认真问他:“小利,你擅长什么?”

“马星遥做建模,张芳管数据,陈树做硬件,我写报告,王昭查资料。”她摊了摊手,“你能补上哪一块?”

刘小利卡壳了。

他知道自己不算那种拔尖的竞赛型选手。他擅长的,是拉近关系、控节奏、让场子热起来……听上去,完全不像一场科创竞赛里需要的。

他抓抓头发,语气认真:“我……可能不擅长技术,但我能把你们撑住。”

乔伊眨了眨眼:“撑住?”

“对啊,你们一个个都太容易钻进自己的脑子里,马星遥不爱说话,张芳太理性,陈树做东西容易上头,你逻辑一走神就把自己绕进去……你们需要一个人拉拉节奏,缓缓气氛,看看时间表,偶尔讲个冷笑话。”

他顿了顿,低声补一句:“你们都往前冲,我在后面给你们补一口热水。”

乔伊看着他,忽然笑了。她点点头:“那好,竞赛小组第六人,‘协调员’,刘小利。”

“职责:搞定场子,撑住气氛,照顾每一个人的状态。”

刘小利一愣,然后咧嘴一笑:“这官衔,不小。”

乔伊轻声回他:“但很重要。”

“虽然我不是主力,但只要我们赢,领奖台上就有我一个位置。”

刘小利眼睛一亮,差点拍桌:“行!你们改模型,我点奶茶!”

乔伊没接话,只笑了笑。

他离开图书馆时整个人像打了鸡血,边走边哼歌,回到教室就跟谁都讲:“别看名单上没我,我可是隐藏的第六人。外联、提醒、情绪管控、调剂饮食、储备段子……你们需要的,我全包。”

谁也没想到,这场代表未来、大学、人生方向的科创竞赛,真正点燃集体氛围的,是刘小利的一句玩笑话和他后来的认真劲。

第二天还没到晚自习,他就悄悄给团队五人发了条短消息:【今晚七点,来顺饭店集合,安排个小惊喜。】

晚上七点,饭店门口的小巷灯光昏黄,烤串摊冒着油香。他蹲在墙边,校服外套系在腰上,手边是一个鼓鼓的旧旅行包,像是走私军火。

五分钟后,乔伊、马星遥、陈树、张芳、王昭陆续到齐。

“你又搞什么花头?”陈树嘴里叼着根烤肠,打着哈欠。

刘小利神神秘秘地打开包,从里面掏出六台诺基亚3310,分成一人一台:“原装老砖,耐摔耐用待机长!从今天起,我们六人组统一配机,每晚九点汇报进度,有灵感写灵感,有吐槽写吐槽。”

“团队嘛,得统一节奏!”

乔伊一时没忍住笑了:“还有别的吗?”

“当然有。”他又掏出一叠印好的表格:

团队进度跟踪表;

每周汇报计划;

模拟答辩安排;

情绪调节小贴士;

激励语录备用集锦;

张芳看着那几张纸,难得眼神动容:“你啥时候做的?”

“今天数学课。”他理直气壮。

乔伊白了他一眼:“你自曝其短?”

“不是,我是战略牺牲!”刘小利一脸骄傲地抱起那堆表格,“你们是主脑,我是神经。我不负责解题,但我保证你们不掉线、不崩溃、不内耗。”

没人笑他,反而都有些安静了。

马星遥轻声说:“你确实适合干这个。”

陈树叹了口气:“我一直以为你只会插科打诨。”

“你们低估我了。”刘小利挑眉,“咱们可不是备赛小组。”

“咱们是攻坚队,是未来三个月冲击市级一等奖的——桐山六星小分队!”

六人围坐在饭店门口的小桌旁,铁椅子蹭着水泥地发出轻响,路灯晃了几下,光线落在他们年轻的脸上,热腾腾的面条上桌,蒸汽卷起,像个安静的舞台。

那一刻,谁先笑的没人记清了。但他们都明白,这个队,不只靠题目支撑,是靠彼此撑起来的。

刘小利不是主力,却成了这支队伍的“胶水”——他把散落的每一份认真、倔强和疲惫,小心地粘在一起。

饭局结束,他还郑重其事地给每台诺基亚贴上名字标签:“不许乱用。”

陈树吐槽:“你这是准备打仗?”

刘小利笑着说:“打仗是为了活命,这场,是为了成名。”

【2045年·乔伊访谈·战队正式成立】

————————————————————————————————————————

乔伊讲完这段,笑着端起茶杯,轻抿了一口,眼角的细纹随表情轻轻动了动。

“那是我们第一次,真的像个团队。”她说。

“有口号、有分工、有目标、有节奏……有点像第一次代表大会。”她顿了顿,笑出声,“刘小利当时还真写了个‘团队章程’,贴在实验室的门上,标题是‘不许掉队,不许吵架,不许吃独食’。”

我笑着问:“那你们现在呢?这个‘桐山六星小分队’还在吗?”

乔伊没犹豫,语气很笃定:“没散,永远不会散。”

她轻轻把茶杯放下,说得像是在陈述一个不会改变的事实:“只要任务来了,消息一出,六个人自动上线,随时归队。”

我愣了一下。她的语气太自然了,不像在说一件遥远的往事,更像是在说“下次见面就在下周”。

她看我一眼,似笑非笑:“听起来像在夸张对吧?可我们真的这样。”

“陈树现在四处跑,一看到群里说有青少年实验室缺导师,连夜视频开会,第二天投了申请。”

“张芳每年寒暑假都会拉我们组织‘中学生科技夏令营’,不讲道理地派任务,每次都响应。”

“王昭是前阵子还建了个‘少年科学空间’,说‘这才是我高二时想建的教室’。”

她顿了一下,嘴角噙着温柔的弧度:“马星遥……他还是老样子,话少,但一说话就让人信服。每次要启动一个新项目,都是他来写最复杂的模型逻辑,讲得我们谁都说不出反对意见。”

我问:“那刘小利呢?”

乔伊笑了,笑意很久没有退:“他啊,变了,也没变。他现在做的事很多样,但你说让他来‘协调’,他一定比谁都上心。他说,‘老子一辈子都在打气氛牌,可我气氛一撑起来,你们就真成事了’。”

她话说得轻快,像聊家常,但我听得出来——那份连接,从来没被时间、年龄、地理、身份切断。

“我们都知道,这种队伍,是靠人和心粘在一起的。不是靠职位、名片或合同。”

她抬起头,眼里有光,像回到了那个冬天的饭店门口,红油烧烤的烟火和路灯下的笑声还在空气中回荡。

“只要那群人还在,就不算散。”

“你问我为什么对他们那么笃定?因为啊——那是我青春里唯一一次,拼尽全力之后,被人拉着说:‘来,一起领奖。’”

她顿了一下,笑着补了一句:“而且领奖后,我们还真去吃了顿烧烤,刘小利坚持点了六串羊腰,说要‘补状态’。”

说完这句,她眼神一亮,背脊挺直,不像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更像当年那个坐在图书馆窗边、翻资料翻到天黑还不肯收书的乔伊。

她用当年的语气说出现在的信念,就像那支队伍从未散场,只是换了战场。

“这世界变化再大,但只要任务来了——我们六个,马上归队。”

最新小说: 炮灰雌性有美食系统,兽夫真香了 发癫后,我靠毛茸茸爆红恋综 不会重名的杂碎 夫人反常必有妖 满级大佬每天都在虐渣 重生九零:她挺孕肚嫁糙汉被宠翻 饲养小猫指南 灯塔迷情 甄嬛传重生之陵容 不是我的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