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段文夫妻俩走了之后,刘春桃坐在窑洞门口思索了一番。
刚刚段文说平菇在京城可谓是供不应求。
就算是每天八百斤的量,也没办法保障让京城源源不断的客人都吃上这从未见过的食物。
今天,我可是周家的姻亲!拿走一百斤!
明天,我可是王爷!拿走一百斤!
后天,我可是你爹!再拿走一百斤!
得!放在酒楼里出售的就只剩那么一点儿了!
那就别说其他分店和专门零售的铺子了!
所以,段文带着周延瑱的嘱托,期望跟刘春桃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用什么办法多生产一点。
其实,就算是段文不说,刘春桃也早就计划好要扩大养殖规模了。
只是这段时间他们一家都忙着照顾刚种下去的柿子树,没时间分神去管这件事。
但现在柿子树长势喜人,不要说枯萎了,就连叶子都没有掉一片。
还有她喜欢的桃子树、李子树,长得也是生机勃勃。
按照庄稼人的理解,五月份并不是移栽果树的好季节。
好多人都替刘春桃捏了一把汗。
但现在看到绿油油的树,还有那三三两两开放的小花,众人也松了一口气。
吃过饭,刘春桃让念平安和蔡大梅去请苏老干夫妇、苏有米夫妇、苏有面夫妇过来。
“你们就说我有大事儿找他们商量。”
瞧着刘春桃那认真的脸色,念平安和蔡大梅也不敢怠慢,连忙去请了这三家夫妇过来。
张兰花和金桂花听到蔡大梅说刘春桃有大事儿找她们的时候,脸色顿时就变了。
张兰花更是,脚上的鞋都差点跑掉了一半。
“肯定是苏老太那个老货!吃猪肉那天我就发觉他们一家躲在树后面,肯定没安好心!”
金桂花一听,也觉得是这样。
毕竟春桃可从不麻烦她们的。
“今天麻烦你们来呢,就是想跟你们商量一下,我准备扩大平菇种植范围,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来帮忙?”
“啊?”最先到的张兰花和金桂花被这样的好消息砸得晕乎乎的。
半懵半晕的被蔡大梅拉着坐在了草墩子上。
合着刚才那是白担心了啊!
“有好事情肯定是先想着你们的嘛!”刘春桃哪里会不知道这两人是实打实的担心自己呢?
“你们也知道,我家的平菇那可是独一份儿的,段掌柜说京城里的达官贵人都喜欢,已经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
但要扩大种植范围呢,咱们家人手就不够。
所以这一次,我不仅要请你们来帮忙,还要请老干叔帮问问咱们村里其他人家是否愿意来?
只是,我个人觉得来帮忙的首先要考虑咱们村那些无儿无女、无父无母的人。
其他的每家每户来一人就行了。
等到了后期,再依据这些人的表现依次增长来帮忙的人数。
要是做的好,一家有几口来几口来帮忙我都欢迎。
要是做不好,那原先来的那个我也不要了。
老叔,我也不瞒您说,平安爹的朋友,也就是帮我买柿子树的老吴说他们那里的老道士夜观天象,说是几个月之后天气要冷下来。
这可不是一般的冷下来,而是会死人的那种严寒!
所以,我想着一个村也不能只有我们一家人或者几家人发财。
要整个村一起赚点钱才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是?
有个过得老好的地方说‘共同富裕’,我想也就是这个理儿了!”
听了刘春桃的话,这几户人家哪儿有不干的?
还有刘春桃说的严寒不管真假,只要手里有银子,屋里有粮食,那总归是件好事不是?
特别是苏老干回到家把刘春桃的话跟家里人一说,那苏有文频频点头。
“人家都说‘女子头发长见识短’,但我觉着平安娘真真是个有眼光的人。”
听到苏有文说完,黄大娟举起的跃跃欲试的巴掌才放了下去。
还以为这小崽子不说人话呢!
当天晚上,苏老干便把清水村众人集中到了村中央的大青树下面。
等他将刘春桃的想法一说,众人立刻讨论起来。
特别是苏招弟,她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干劲儿。
“你们可得给我记住了啊,人春桃这是想着你们,念着我们大家伙儿,想让我们也能吃上饭!
所以,如果有谁不念着春桃的情,到时候可别怪我把他逐出村去哈!”
苏老干板起脸来还挺有那么一回事儿。
他也不是故意耍威风,只是人嘛,都要讲一个知恩图报。
清水村的众人也都能理解,纷纷表态自己不是那种丧良心的人。
只是,还是有点儿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
只见苏老太小眼神一翻,嘴皮子一张,那小心思顷刻间就暴露无遗了。
“她刘春桃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能耐了?
咋以前没看出来呢?
怕不是哪年哪月相好的姘头又重出江湖了吧?
再说了,她说带你们赚钱,你们就信?
怕不是到时候被她卖了还要帮她数银子呢吧!
......”
“闭嘴吧你!”张兰花抓起一把泥巴就往苏老太脸上撒去。
“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是羡慕嫉妒恨!
这满村子的谁不知道你就是那没福气的老耗子,把你丢进米缸都不知道享福!”
“你!”苏老太扒拉了一下脸上的泥巴,对着张兰花就大叫起来,“你就是个狗腿子!”
“啧啧啧!狗腿子好啊!狗腿子有肉吃,你能吗?别说肉了,就连闻味儿也要躲在暗处闻呢!”
张兰花做作的弹了弹衣服上的灰,脸上的揶揄毫不掩饰。
而她的这一番话自然也引得剩余跟苏老太不对付的人笑了起来。
苏老太听着众人的嘲笑声,气不打一处来。
可双拳难敌四手,难道上去真的一个给他们一拳吗?
别说苏老太现在做不到,就连年轻时她也做不到。
所以,她只能把气撒在跟在她身后一言不发的两个儿媳身上。
“两个只会吃干饭,不会下蛋的母鸡!
要是你俩能留个一儿半女的,现在不就有人帮我撑腰了?!”
看着站在张兰花身后的一串孩子,苏老太实在是羡慕。
苏杨氏和苏吴氏就这么站在苏老太身后一言不发。
两人进苏家门已经十八年了,前前后后有过六个孩子,却都因为不知名的原因不在了。
特别是苏杨氏和苏有金的大儿子,那是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子,比苏行书小三岁。
但村里人都说那孩子天生是个读书的料,毕竟谁家小娃三岁就能看着门上的对联从头念到尾啊?
那时候,苏家全家都对那孩子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造化弄人,那孩子头天还好好的,第二天就不行了。
后面的孩子,妯娌俩谁也没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