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脑夜(1 / 1)

大胆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昨晚失眠到凌晨三点,一直在思考我们的生活为什么如此的无聊,内心如此的空洞,辗转反侧终于想到了有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

才几个月的时间,明显感觉到孩子提笔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AI的诞生,让以前翻阅作文书的习惯也被厌弃了,谁不喜欢更快、更简洁明了、更能贴近自身想法的AI,但有没有想过,那些机器堆砌出来的华丽辞藻,也逐渐丧失了人类温度。

我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被束缚在了机械的节奏中无法脱困。我们像小时候玩儿电池用尽后的时钟一样,快速地旋转着齿轮,根本没有心思看每小时,对应的每分钟,每分钟对应的秒针,每一秒我们都可以过得非常非常精彩,每一秒我们都可以思考。

回到那个话题,是什么让我们越来越空洞?短视频短剧的兴起,?AI走进了生活?飞速奔跑的高铁?拿起手机就能让食物送到嘴边的便捷?我把这些称为一步登天。如果倒回去,你愿不愿意回到写信的时代?因为不能像微信一样秒回,因为一封信到达的速度那么那么慢,我们才会有那么多的话写到信里面去,才会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近况,表达想法,邮票还有人记得吗?信封信纸那些细节,都无不透露着细腻的想法。

3个多小时是包头到BJ的时长,高铁缩短了我们的乘车时间,让我们把时间压缩的更紧了,没有反应,毫无征兆,麻木下进行的,我们还为此欢呼过,原本一个星期才能完成事,两天全部做完了,剩余几天不是空出来了,是有了新的事情填补了上去。电影院效应,你总觉得你争取了更多时间,事实是,大家都跟着站起来,内卷就形成了。

短视频与短剧的兴起,提高了我们的翻阅速度,那些信息从脑海中快速闪过,连影子都不剩,最后连拿起书的能力都在被摧毁,这也是我经常对弹琴弹得很快,还觉得自己很酷的刁宝儿说“弹那么快?还有细节可品吗?”美的语言,美的音乐,需要细品,我能劝住孩子,却劝不住麻木我们的“”快餐文化”。

微信与朋友圈最早出来的时候,我们按着和对讲机一样的按键,随时随地与朋友互相“骚扰”着,可现在的朋友圈,大部分被宣传广告占据,记录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少,发点什么要分组设置权限,长文越来越少,我们还要建立人设管理,直到无语,不发,这不是成熟,这是内心空洞,语言退化的表现。微信刚刚使用时,我们会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变得这么近又那么远吗,远到点赞都要思考,远到不敢表达,远到在也没有了看到消息的激动心情吗。

一个时代造就一批人。我有点可怜我的孩子,她还不是太懂语言的美。我尽可能在家里和她聊各种各样的话题,尽可能让她详细精准描述自己的想法。即便如此,也阻止不了她用“那咋了,还好吧,躺平了,包的,YYDS,666”来与我对话。不仅是孩子,连我自己也会图省事,用“还好吧”,把所有的对话封死,尤其是玩手机的时候,此刻空洞的形成闭环了。如果不是半夜脑子处于活跃期,抛开手机深度思考,大概永远也想不通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或许答案藏在“慢”里,超一线城市是很多人的天花板,在我这是地板。我的天花板,在自己种的菜园子里,等待成熟的苹果里,雨后采蘑菇的口袋里,赶羊上山吃草的脚步里。几本书,无需手机,转着电线杆找信号的黑白电视机里。

或许答案在“语言”里。从现在开始,好好说话,试着不用表情包,用尽可能丰富的语言,表达赞美,表达热爱,表达想法,找回活跃的自己。

最新小说: 蝶十一 山川互敬等童话 一个少女的自我救赎 听的人乏味 今晚月明 鬼压床,压我的竟是赘婿男鬼 白日青夕 往旧 暗夜里永恒的星点 书本副本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