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吴欢的制衡(1 / 1)

本章开始之前,我们来做一个时间线叙事表,也算给面前五年的战乱画下句号。

公元460年,业启文二年,拓拔高远通过柔然资助,再次号召旧部,重新崛起。

公元461-464年,拓拔高远率领鲜卑族,不停的蚕食柔然,壮大自身。

公元464年,大业启文六年,四月,柔然可汗吐贺真病逝,内部发生叛乱,九月,拓拔高远介入,击败予成可汗。同年十月份,业军北伐,十一月底,遭到予成可汗背刺,业军先锋三万全军覆没。

公元465年,大业启文七年,李旺担任业北伐军主帅,领镇北将军衔。苏允担任副元帅,领镇北将军衔。同年,柔然军南下山西地区,李旺战死,皇帝吴欢任命辽国公苏允担任北境军区的元帅,黄河以北业军归其节制。与此同时,鲜卑北魏入朝,南下山西地区。

公元466年,大业启文八年,辽国公苏允病逝,赵国公蓝田担任业军大都督,并且掌控辽幽并冀四州之地,领镇北大将军衔(比镇北将军高一级,还是虚衔)。同年,鲜卑和柔然在草原上大打出手,内战。

公元467年,大业启文九年,业军小规模北伐,收获颇多。同年,西域动乱,雍北王吴立奇出动西域,镇定西北地区。

公元468年,大业建威元年,赵国公蓝田北伐,击败柔然,击溃鲜卑。

公元469年,大业建威二年,鲜卑北魏末代皇帝拓拔高远驾崩,北魏彻底灭亡。业军斩杀予成可汗,对柔然和鲜卑分而治之。

……

业与游牧民族之战落下帷幕,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吴欢统治时期的第二阶段。

而这个阶段要说清楚,还要牵扯清楚文帝一朝的政治格局情况。

众所周知,太祖吴承宗起家,一开始靠的是身边的亲朋,然后扩大到东南地区的士族。

而因为顶不住刘裕的军事压力,被迫北上河南发展,历尽艰辛,在山西南边的三郡地区站稳脚跟。

这个阶段的吴承宗内部还算比较单纯。

可当他踏入关中,就开始和本地的大家族寻求合作了,但还是以吴承宗为主导。

直到公元420年,吴承宗称周王。

这是一个分水岭,从这里开始,士族在吴家政权内部开始有话语权,因为这个阶段,葛延代表的河南士族以及关中士族成为了吴承宗的统治根基。

作为外来者,不谋求合作是很难发展下去的,但主导权依然是在吴承宗手里。

可是到了425年,局势又不一样了。

这一年,大业帝国建立,业朝接收河北山西地区,大量的士族和原本的官僚加入,导致业朝内部人员结构复杂化。

这一阶段,是武勋——士族——外戚。

公元429年,业朝一统天下,这下好了,南方各大地区的官员和士族都来了,这些人你不可能不用,不拉拢吧?

大家还记得南荆州长沙黄寺之乱吗?他们的家族就是很典型的一个缩影,业朝留这个家族的一部分人在地方,一部分人调到中央,以此合作和控制。

而这个时候,因为齐王和太子吴立炎的党争,导致业军军备空前庞大,武勋力量几乎是压倒性的压制了外戚和士族。

就比如说,当年齐王入驻山东地区,可是没少嚯嚯本地士族,什么打家劫舍,隔三差五收保护费都是常规操作。

大名鼎鼎的孔家都被洗劫了几次。

正因为如此,齐王才如此不得人心,在河北和山东地区的士族纷纷倒向太子吴立炎。

历经齐王之乱,局势再次发生变化。

战争结束,武勋势力损失惨重,皇帝吴承宗需要这些士族人才治理国家,于是朝堂上这些人也是彻底壮大起来。

再加上吴立炎外放到洛阳维修帝都,江南,山东,河北地区的士族几乎是第一时间选择了吴立炎,抛弃了皇帝吴承宗。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右安门之变后,吴承宗气愤,但也不会动吴立炎的原因之一。

潼关以东,诸多士族根本不听他的。

皇帝自己控制的地区就是关中,益州,山西地区而已。

吴立炎没想过分裂国家,所以才老老实实当儿子,对皇帝的指令只要不是影响自己的地位,基本上不会反对。

到了吴立炎登基的时候,士族已经超越武勋和外戚,成为了第一势力。

为了压制这些人,吴立炎通过频繁的对外战争,提拔了许多将领,包括外戚,比如说张毓背后的张家一派以及宋寖为主的宋家一派。

直到吴立炎驾崩,士族已经让吴立炎打压得不像话,给压制回去了。

朝堂上局势基本上是外戚,武勋,士族,新贵族。

到了文帝继位,局势复杂得让人头皮发麻。

外戚势力里,宋家一派衰弱,而张家势力依然强大(毕竟皇太后张毓还活着),吴欢又扶持周家人平衡。

可是周家本身就是关中的大家族,代表士族的利益,直接导致关中的小团体势力更上一层楼!

士族也是有地缘政治的,业朝朝堂大致分为几个部分的势力:关中,河南,河北,山东,江南这些为主,其他的相对来说弱一些。

这些地区的士族里,最强的就是关中和河北山东,河南次一点。

江南地区因为属于是被征服并且北方士族打压得比较狠的地方,所以势力没那么强。

主要还是业灭刘宋的时候,齐王吴承名屠了一波,然后齐王之子淮北王吴立圭入城又杀了一批,结果宋寖收复健康的时候,又砍了一批。

这给人江南士族整麻了。

回归正传,当皇帝吴欢继位,一盘点天下局面,差点没两眼一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串联天下势力,毕竟他的班底大部分都是秦淮河以北地区,江南不可能不管吧?更重要的是北方士族已经越来越强大了,他不希望这些人最后变得尾大不掉。

为了平衡天下局势,他一反太祖太宗的娶妻标准,给自己的后宫安排了一大堆士族女子,以此稳固。

然后外戚势力彻底炸了,像菜市场一样热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皇后隶属于周家,而其他大族,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家,河东柳家,裴家,弘农杨氏,葛家,江南的孙家,等等一系列。

士族和外戚混为一谈,你中有我,搞得武勋势力越来越弱。

直到启文六年,北方爆发战争,武勋才能一飞冲天,并且凭借文帝一朝的第一大案,运河案,压制士族外戚,彻底坐稳第一宝座。

时至今日,公元470年,大业建威三年初,武勋势力依然活跃于北境地区,在朝堂上掌控着话语权。

如果不是蓝田死得及时,搞不好他还会团结武勋力量和外戚士族分庭抗礼。

他的死也给了文帝吴欢打乱重组武勋内部成分的机会。

本年二月,皇帝吴欢召见中书省丞相周年,尚书省丞相梁昌,五军都督府大都督林启(这小子在去年被重新启用)。

皇帝表示京畿地区和中书省尚书省成员需要来一次大的调整。

三个官场老油条都是明白了皇帝想洗牌了,林启刚刚复出,不敢有什么意见,所以皇帝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而周年则是问皇帝,想怎么调整中书省。

皇帝表示,中书省尚书省除了丞相,各安排五人协助日常工作开展。

这些人里面,允许周年和梁昌自己挑选两个,剩下的三个吴欢亲自安排。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皇帝要架空和制衡两位丞相,毕竟不管是梁昌还是周年,这两个人在位的这些年来,已经基本上把各自的省的成员拉到自己麾下了。

如果将来和皇帝有什么冲突,真干起来,皇帝吴欢都要吃亏。

所以趁现在,吴欢主导击败草原势力,锋芒毕露,趁热打铁安排。

梁昌表示同意,周年无奈点头。

而皇帝的第一步,是京畿地区的人员调动。

他安排了自己的表弟,张盛,接手京畿府,又安排楚国公宋理和昌国公于田接手京畿军务。

自己的贴身护卫,十二军总军将军让自己的发小曹吉(毅国公曹烨第三子)担任,副军将军由自己的小舅子,周喬担任。

至此,皇帝吴欢再次强化了对于中央京畿地区的军事政治控制。

掌控洛阳的十二军主帅换上自己真正的心腹后,吴欢才正式下令,整改中书省尚书省。

梁昌留下了两位原来的成员,马涛,韦权。

这两个人都是梁昌的铁杆。

马涛来自关中家族,马家其实是比较式微的,不过这些年一直抱着梁昌的大腿,所以一直在发展。

韦权,和梁家渊源颇深,韦权的爷爷当年就是跟着梁锐文从交州地区投奔吴承宗的,几十年下来,也是混了个伯爵,但是递减爵位。

到了韦权这一代已经变成了男爵了,但他们韦家在洛阳的权势依然强大,因为背后站着庞大的燕国公府!

除此之外,皇帝吴欢加了三个人进去。

吴远(440-505),中山王,其父吴立銘,太宗吴立炎庶弟,属于业朝宗室。

王杲(gao)(429-487),出身琅琊王氏,虽然家族衰弱,但毕竟属于江南大族之一,投靠吴欢,属于皇帝自己人。

宇文赧(nan)(439-499),宇文延长子,宇文家族从宇文峥阵亡开始走下坡路,吴欢见缝插针,拉拢了宇文家。

中书省这边,周年留下原来的两位官员,萧武,吕顺严。

萧武出身于兰陵萧家,世家大族,其堂妹嫁给了周年的小儿子,双方属于姻亲关系。

吕顺严是洛阳地区的寒门,当年拜入周年门下,周年担任丞相后,就把他提了上来。

于是皇帝吴欢安排另外三个人入中书省。

宜兴伯郭镐(419-480),世袭罔替的爵位,其父郭操(392-432),在420年就追随太祖吴承宗了,齐王之乱,他跟随魏王吴立德来到洛阳,然后一起被吴承名砍了,当时郭镐才十四岁不到。齐王之乱结束后,吴立炎把他收入门下,悉心教导,是属于皇室的铁杆。

于显,昌国公于田的亲弟,铁杆皇帝一派。

镇西伯韩舞凌(421-488),其父韩贺文登,死在西域,是文帝表弟张茂干的,这件事情前面的西域之乱有交代。为了安抚韩家,吴欢把他们的爵位从子爵提升成伯爵。

至此,业朝中书省尚书省调整完毕。

中书省,丞相周年,侍郎:萧武,吕顺严,郭镐,于显,韩舞凌。

尚书省,丞相梁昌,侍郎:马涛,韦权,吴远,王杲,宇文赧。

做到这一步,吴欢也是彻底安心,自己的权威已经极盛,只需要找机会把强硬的梁昌拉下来,就可以高枕无忧。

毕竟燕国公梁昌的势力比较夸张,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上(广州地区的土皇帝,梁家,麾下子弟掌控了广州的军权,政权,以及交州地区的军权,势力在岭南极其彪悍)。

最新小说: 弱点情怀 茫城 明光长昼 象棋俗人 西海的故事 蜉蝣死梦 明末的王朴 梁人者说之二1996一1997 子不言 明末辽东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