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炎的尧圣年末和武辉年初的时间线后续有点乱所以我重新整理了一下,方便各位更加直观的去看懂这一段。
公元451年,尧圣七年二月初四,太子吴英病逝。
二月-五月中旬,宜王吴熙统领朝堂。
五月下旬,皇帝上朝,处理国政。
八月,拓拔高远率领军队南下,扫荡河套地区。
八月二十二-十月中旬,皇帝吴立炎以骑兵扫荡漠南,击垮拓拔高远,巩固草原边防以及影响北方。
公元452年,尧圣八年六月份,黄寺在南荆州地区反叛。
公元453年,业武辉元年四月初,长沙破,业军平定黄寺之乱。
在此期间,451年10月-452年5月,在都城洛阳已经完成了两位皇子间的第一轮争锋。
争锋的结果就是黄缘被杀,震动黄寺,继而反叛,还有国公曹烨被外派去收拾南荆州的烂摊子。
不知道的可能还以为是曹烨不想混都城了,想去外地当土霸王学习人家燕国公梁家一脉。
可实际上他们全家被扔出去只是去收拾烂摊子。
等长沙地区恢复过来后,这个土霸王能不能当的上还很难说。
从后面的情况来看,是当不上了。
那么我们就去看看,这七个月时间里发生了什么。
黄缘跟着吴熙,一天到晚就是想搞事情,包括但不限于挑拨离间,给吴欢泼脏水,暗示自己背后的家族兵强马壮(嗯……不做评价)。
吴熙没怎么理会他,归根结底还是不信任,毕竟你小子刚来,和你很熟吗?
所以为了给家族谋求利益以及更快的融入吴熙的核心圈子,他打算干一件事情。
那就是帮吴熙拉拢一位重量级的人物。
这位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国五公之一,毅国公曹烨。
想和一个人拉近关系,无非就是那么几种方法,找门路,花钱,兴趣相投等等。
但一个地方官员,怎么可能有机会接近一位国公,并且打听到他的兴趣爱好呢?
有。
黄缘花了重金收买了毅国公府上的几个杂役。
通过他们不停的了解着这在帝都洛阳扎根了接近二十年庞大家族。
曹烨(411-480),交州人(今广东),生于公元411年,东晋义熙七年。
他的母亲被称之为马夫人,只知道姓马,是曹达的正妻,但在曹烨八岁那年就病死了。
他出生的年份很有意思,是当年武帝吴承宗率领大军南下攻克广州地区的将乐那一年生的,而曹达也是在那时候投降跟随的吴承宗。
公元423年,周王天玺元年,曹达战死北方草原,年仅13岁的曹烨被第一时间确立继承曹达的政治遗产。
在随后的两年,既公元425年,大业帝国建立,被册封毅国公。
为什么一个死在创业途中的将领的儿子能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呢?
因为在那个时代,曹达在帝国建立前期是属于第一档的强悍将领。
和他齐名的唯有大业四将的甘祖,吴承名,以及于大文。
尤其是曹达从416年独领一军开始,长达七年多,在军中的人脉和影响力极强。
这些人都是曹达一手带出来的,尤其是好多人都战功赫赫,并且因为曹达之死,从而归入了吴承宗的麾下。
为了笼络人心,也是为了表彰曹达的巨大功劳,曹烨才能拿下这个影响力巨大的国公之位。
而从帝国建立开始,不论是太子齐王党争还是齐王之乱,以及右安门之变,这些政治军事上的大事件他无一例外的独善其身。
不仅仅是因为他年纪小,更重要的是,他明白,自己毫无根基,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老爹的影响。
同样是年龄小成为国公的,甘赢也是一个,但人家和皇帝沾亲带故的,不论君臣,人家还能喊武帝一声舅舅,当今皇帝还是他表哥呢。
更何况那时候甘赢母亲吴小宁可还活着。
相比之下,曹达啥也没有。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右安门之变,也就是公元433年十一月份。
吴立炎被派去还不是都城的洛阳进行建筑工作,干了土木工程的老大。
随行的还有甘赢和曹烨这两个和他差不多的同龄人。
和甘赢过来监督出差的不一样,曹烨可是全家搬了过来,并且接下了这个大工程的二把手位置。
434年,时年二十四岁的曹烨正式迁府入洛阳。
时至453年曹烨举家前往长沙,已经将近二十年了。
可以说曹烨是第一个把目光放到洛阳的人,毕竟那时候的洛阳久经战火,残破不堪,就算是要计划建都,短时间内有没有那么快。
所以没人愿意入住毛坯房,都是等着精装修。
曹烨愿意,并且以此成为了彻底投靠吴立炎的资本,他是第一个进入洛阳的地位尊崇之人。
不得不说,人家可聪明多了,苟进了决赛圈,安全渡过了业初的党争以及齐王之乱。
那些没躲过去的下场凄惨。
比如说于大文,宋得之,张怀德等等。
黄缘费尽心思终于打听到了曹烨想要什么了,他想抬一抬自己的家族地位。
这个地位指的是名望,并非等级。
他家等级已经不低了,但他觉得自己老曹家是来自于交州(今广东)的普通家族,在洛阳这种地方面对那么多士族终究是有些底气不足。
所以想攀个高枝。
本来是想和颍川荀氏结亲,但人家以家里没有成年女子为理由拒绝了。
然后曹烨又想和山东的孔家结亲(就是那个孔家),可是人家也看不上,在他们眼里,曹烨真比不上甘赢,就算是结亲也不想和他结。
但碍于现在世家虚弱,并不强势,只能给个面子,派出一位家族成员去联姻,但是……这是个很旁支的,并且长得很难看的女人。
至于多难看没有记载,只知道曹烨看了后差点没派亲兵把孔家围了。
从此以后,曹烨和孔家老死不相往来。
黄缘得知,在拜会曹烨的时候告诉他,想提高家族地位,除了联姻还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认祖宗!
认谁?三皇五帝到现在,姓曹的大人物其实也没多少,近一点就认前汉朝开国名臣,曹参。
刚好他们一族还有旁支,在邺城,经过那么多年早已经不如当年了,但奈何人家高低也是个高一点的门第。
如果能认祖归宗入曹家,那就能抬高曹烨的身份,将来说不定还能再和其他大姓结亲联合。
曹家自然也希望有一个强大的靠山,可是苦于没人搭线,之前曹烨也是没过多了解,毕竟曹家早已经落魄,他也不怎么看得上。
可是黄缘却开导了他。
真是稀奇。
开导的内容很简单。
曹烨不是嫌弃现在的曹家不如当年了吗?那就给他一个定心丸。
黄缘告诉曹烨,魏武帝曹操也是参的后裔!(曹操自己说的,是真是假也不清楚,就和刘备是不是汉室后裔一样,看他们怎么说了。)
前前前朝的皇帝的后裔,这个b格够高了吧?
然后通过黄缘的左右逢源操作,曹烨竟然成为了曹参的后裔。
然后族谱上说,曹烨的祖上是曹参的庶出曾孙,被排到交州上任,然后落地生根。
论起血缘,和曹操是亲戚。
就这样,曹烨摇身一变,成为了本地的名门望族(有士族认可的),而曹家本宗也是通过曹烨的权势开始再次崛起。
通过这一事件,黄缘拉进了和曹烨的关系,并且图穷匕见,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今宜王有王气,辅政陛下,海内清平,可为君否?”
曹烨没有回应,而是装聋作哑。
黄缘灵机一动,又继续说。
“若再得魏公援助,可否?”
这是想把在三郡的甘赢也拉下水了。
曹烨最终点头,同意了。
他和甘赢关系其实很好,自然是想拉自己这个兄弟一把。
如果扶持宜王吴熙上位,到时候甘赢未必不能再回洛阳。
身处洛阳这个洪流中,哪怕是曹烨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之前吴英还活着,他可以不站队,不依靠,可是吴英死了后,吴欢,吴熙两兄弟对立,并且势均力敌。
而皇帝又看不出来到底是什么想法。
如果不站队,不帮其中之一,那么将来吴立炎驾崩后,曹家真的会变成一朝天子一朝臣,彻底被赶出去。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皇帝还在的时候却要去投靠其他皇子的原因。
没办法,谁都想让自己的后代家族越来越好。
紧接着曹烨给甘赢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再稍加忍耐,等待洛阳有变,他还是有机会的。
如此一来,吴熙背后就站着曹烨和甘赢两位大咖。
这两位国公带来的政治力量可是极其恐怖的。
而这件事情自然而然让吴欢知道了,他的表现是担忧,和感慨。
据说他在得知这件事情后说过一句话。
“天命应在宜王。”
但是。
这很大概率是他自己又当又立,搞的人设。
因为这件事情完了后,他第一时间进宫,面见皇后张毓。
来的目的只有一个,想娶一位女子为王妃。
这个人,叫葛兰。
(未完待续,关于葛兰是谁,可以回去看一下第1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