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5日,周日,益都,晴
在接了一个电话之后,我的世界又失去了色彩。
在距离家乡三千里的益都,我庆幸有玉容这个好朋友,不然我的人生了无生趣。
稍稍宽慰的是,师兄出院了,期待下周末。
不切实际的幻想终究会破灭,我依旧要回到生活的泥沼中,得帮助家里人筹钱,我身上的风筝线依旧掌握在谈家人手里。
我的记忆又回到了自强、自尊又自卑的青少年时期。
我爷爷谈兴国和奶奶谈孙氏共育有五子,长子谈振邦为村长,老二谈振廷在镇上开批发部,老三谈振祖在村委旁边开饭馆,四子务农,五子谈振业刚结婚,也务农。
我父亲排行老四,人称谈老四。堂姐谈彦音就是谈老三家的二女儿。
老大、老二、老三的家被谈兴国安置在了村南上风口。老五在村后水塘边。唯独谈老四,被分在老两口的旁边。
谈兴国有五间土坯房,分出去三间,院墙中间砌了一堵墙,算是谈老四自立门户了。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和母亲的争吵从未停止过。
只要爷爷和奶奶在家,母亲的骂声都会传入爷爷奶奶的耳中,随后两人争吵就会变成四人争吵。
他们甚至搬来凳子在墙边,站在凳子上向对方喷射口水,那一堵墙形同虚设。每当这个时候,我和弟弟就像两只老鼠一般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
我一直不明白,既然老两口最不喜欢我们一家,何不另外修一处房分给我们家。
多年以后才明白,是老两口不想出另外置办一处院子的钱,所以就将就旁边的三间堂屋分给我们算了。
谈老大是村长,家里的大女儿谈彦文初中辍学早早嫁人,因其容貌秀丽,再加上谈老大村长的身份,她自然会嫁得一户好人家。
因平时很少见面,我对这位大堂姐没有什么印象。
谈老大的二女儿谈彦淑一直在上学,高中毕业后,谈老大通过各种关系花钱给二女儿找了一个大专院校,她目前在学校住校,也很少回家。
记得那一年冬天,谈彦淑从学校放假回来,带回来一些仙女棒,我第一次见到,觉得新鲜,也想要一根,但是谈彦淑一一分给了其他堂兄弟们,就是没有分给我,我提醒道:姐姐,可以给我一根吗?可是谈彦淑只说等一等,依旧没有给我。我的心情一落千丈,自此再不愿到谈老大家里来玩。
谈老大的小儿子,名彦立,是谈老大的宝贝疙瘩,娇生惯养,目前辍学在家,无所事事。因为全家人的溺爱谈彦立性格乖张,说话做事都无所顾忌,以至于后来竟对长辈大打出手。
幼时的我最崇拜的就是谈老二家里的大儿子,名彦设,他长相俊朗,高挑,平时温文儒雅,谈吐不凡,他凭自己的实力考上了市里的大专院校,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毕业之后没有找到工作,谈老二在市里找关系给他在国有企业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这一点我一直想不通。
彦设哥哥找到工作的那年,就买了一部相机,他特意回到家里召集了五家人一并爷爷奶奶,照了一张全家福,还给每家单独拍了小家庭的合照。
这是我第一次照相,也是最羞涩、最稚嫩的一张照片。而谈彦杰在拍照时总是别别扭扭地不配合,被母亲暴揍了一顿之后才苦哈着一张脸拍下了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谈老二家里的彦成和彦平也不是读书的材料,只有回家接班,被安排在了批发商店里,跟着一起做生意。
谈老二一直想要一个女儿,只是最终没能如愿,于是便抱养了一个女儿,当成公主娇养着。
老二家抱养女儿的事情,老太太谈孙氏一直都是反对的。
但是谈老二媳妇出身高贵,又上过几年学,结婚后一连生了三个儿子,在家里一向比较强势,她直接怼谈孙氏:“我自己抱养的女儿,我自己养,又不需要你照顾,你反对什么?”
自此以后,谈孙氏便不再多说。
老太太谈孙氏的五个儿媳妇当中,她最怕的就是老二媳妇。
三伯父谈振祖酷爱琢磨美食,平时村里谁家有红白之事的时候,他都会去帮忙颠勺,所以后来他在村委会旁边开了小饭馆,经营地不错。
谈老三家里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所以长期遭受谈孙氏的白眼和冷言冷语。跟我家的处境差不多。
但谈老三开馆子可以接触各色人等,算是有见识的,总能为妻女们撑腰,为她们寻找出路。
我一直都知道,家里这些伯伯们都比自己的父亲能干,他们几家的家业都要殷实一些。
我没有特别出众的皮囊,也没有崭新的漂亮衣服,只能在平时捡姨母们淘汰的衣服来穿。
所以和堂姐们相比我自惭形秽,我总觉得自己是谈家女孩子中最丑最矮的一个,在容貌身材方面我一直自诩丑小鸭,在家境方面,我更无地自容。
虽然父亲一直都想让我多与堂姐们玩,多与他们厮混,可是我却像长了反骨,就是不愿意到前村找她们玩,即使因为家族的聚会待在一起,我也很不自在。
总觉得堂姐们都是俊秀的白天鹅,我自是相形见绌,一朝聚会就会黯然许久许久。
兴许正是如此,我才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谈彦音中考失利的前车之鉴,促使我更加努力读书。
初中三年的每一次期末考试我都是榜上有名,是老师们在大会上表扬的对象。
开家长会时,父亲每次都眉飞色舞的回家跟母亲褚秀描摹一番领奖激动的心情。
父亲母亲二人常常一边憧憬着未来,一边抱怨弟弟谈彦杰。
谈彦杰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进去,就是被鞭笞得遍体鳞伤也不愿意去上学,对他来说,一直待在教室里听天书比世界上的任何酷刑都要恐怖。
所以谈彦杰初中只拿到了一个初中毕业证,就辍学在家了。
初三毕业那年,我没能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只考上了镇上的高中,虽然小有失望,但总算如愿上了高中,只要上了高中就有希望考上大学,我卯足了力气去拼。
但父母因为学费的问题大吵一架,母亲说我是浪费钱,担心我竹篮打水一场空。
父亲觉得可以再投资三年的学费,万一考上了大学,未来一家人的生活都有了保障。
最终父亲说服了母亲,他们将改变命运的筹码都放在了我一个人的身上。
三年以后,当那个炎热的夏天来临,我常常翘首以盼的邮递员来了,当我接到《西城大学》通知书的时候,那颗激动的心脏就要跳出胸膛,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变得十分轻盈,想奔跑,想大叫,想跳舞,可是我却什么也没干,就只是拿着这份通知书看了又看,抚摸了许久,眼神里尽是对那所大学的憧憬和向往。
我终于不用担忧自己的出路,终于可以凭着自己的实力走出这个村子,这个让人觉得窒息的村子。
父亲和母亲自然是欣喜的,可是他们的欣喜夹杂着一份忧虑,那就是对于学费的忧虑,一年四千的学费,再加上生活费和住宿费,一年就要将近一万的支出,这对于谈老四一个农民来说不是小数目。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自是比较看重眼前,看不到更远的未来,谈老四开始盘算着怎么先凑齐第一年的学费。
筹集学费的过程我并没有参与,但是我知道这第一年的学费来之不易。
学费、住宿费、每个月的生活费,每一笔父亲都记录的清清楚楚,生活费的每一分钱都被划进来条条框框,它们只能用来买吃的或文具或生活用品,不能用于任何娱乐的开销。
正是因为如此,我在大学里省吃俭用,甚至为了买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而省略早餐,只为节省每天早餐的两块钱,这样一个月之后,我就可以买一件我心仪已久的衣服。
即便我拼命节约,父母还是凑不齐大二的学费,更别提生活费了,父亲提议休学。
我拒绝了,我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在学校可以办理助学贷款,于是我申请了助学贷款,这样才得已完成学业。至于生活费,我可以在周末和假期做家教赚取。
我记得那时拿到西城大学的通知书的时候,整个谈家人只有三伯父特意到我家里来祝贺。
自从谈彦音跟着柴玉达去读书之后,谈老三喝酒的频率越来越高了,经常醉醺醺的,可是,就在我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谈老三异常清醒地来向我祝贺,夸赞我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给谈家长脸。
听到长辈的夸奖,我无比受用,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腰板挺得也越来越直了。
我看到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母亲的脸上也光彩熠熠,想来都是引以为傲的吧。
谈老三是叔伯中唯一一个来给我祝贺的人。十八年来从未有过的自豪和自信就在这一刻涌上我的心头,所以这一幕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
我永远记得三伯父在那时毫不吝啬自己的言辞夸赞了一个备受家族冷落的小姑娘。
那一天,阳光明媚、天空湛蓝、草木妖娆、鸟鸣清脆,人生是那么美好,原来老天爷还是会眷顾自己的,只是来的有些迟。
老天爷:迟到了吗?
我对天豁然一笑:不迟不迟,十八岁,刚刚好,一个美好的年纪,一切才刚开始!
我满怀激情了地坐上了通往西城的火车,刚走出家门,一切都是新奇、新鲜的。
原来火车是靠挤的,座位永远是满的,只能等别人上厕所的时候才能坐上几分钟,如果对方够善良,说不定可以让我多坐几分钟,那真是无比幸运,我感觉对方就像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一样。
第一程火车,没有座位,也没有觉得累,更多的是新奇。
第二程总算买到了有座位的火车票,高兴之余又觉得路程实在太长,36个小时也能到达目的地。火车哐呲哐呲地慢悠悠行驶,好像永远没有尽头。
绿皮火车的厕所很脏,味道很大,而且要排队,永远没有空的时候。为了不去那个厕所,我不吃不喝,待到肚子咕咕叫的时候才泡一碗泡面来吃,还不敢放太多的开水。
我看到邻座的姐姐大吃大喝,颇为不解,一问之下才知道,姐姐是经常坐火车的,反正也是闲着,就吃吃喝喝打发时间,姐姐说:上厕所嘛,也不用太在意,有一点想去的意思,你就去排队,就不用担心人多啦!
我觉得有道理,只是第一次坐火车,感觉有点晕,实在没有太大的胃口。
三十六个小时后,一座层层叠叠错落分布的建筑物的城市出现在眼前,最显眼的就是远方天尽头的乌云,不,那不是乌云,而是山,原来这座城市建立在高低起伏的山上,整座城市看起来雾蒙蒙的,所以远处的山黑压压的如同乌云一般。
我就像踏进了一个修仙世界,往后四年,我都要在这里度过,想想都觉得激动。
原来城市可以建在山上,原来远山与乌云何其相似,原来西城大学是那么大,可以装下十几个镇上的高中。
我根据报名指南找到自己的院系,早已经有一帮师兄师姐们在门口迎接新生并帮助新生填写入学新生的资料。他们看起来那么和蔼亲切,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正在打开大门迎接我。
入学的第一件事不是上课,而是军训。为期一个月的军训。
就在城里的孩子都在唉声叹气、忧心忡忡的时候,我倒是很期待,军训?好玩吗?每天训练什么?穿军装吗?要跑步越野吗?还是教军体拳?
我充满千奇百怪的想象随着新生大队进入位于西城郊区的部队驻扎地。
事实上,军训的内容与自己所想象的内容也差不多,跑步、站军姿、拉链、站岗、唱歌,甚至还会学习使用步枪。对于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可算真正开了眼。
原来外面的世界是如此地精彩。
如果不走出那个重男轻女的小村庄,哪来的眼界和心胸?如果不远行,哪里有旅途体验和感悟以及对生命的探索?
我愿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