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十八年冬,太原城的初雪落得绵密。七岁的李世民攥着半块冻硬的胡饼,蹲在晋祠圣母殿前的古槐下,看穿堂风卷着雪沫子掠过献殿的鸱吻。他鼻尖冻得通红,耳郭却因听那说书人讲《史记》而发烫——讲到荆轲刺秦,图穷匕见时,他下意识攥碎了胡饼,麦麸混着雪粒簌簌落在青石板上。
“二郎又溜出来听书了?“温润的女声自身后响起。李世民回头,见上官弦月提着竹篮立在雪地里,绛色斗篷边缘缀着的银箔璎珞随动作轻颤,像落了满身的碎月光。她比他大两岁,发间总簪着母亲雕的玉梳,半弯形制,是上弦月的模样。
竹篮里是刚蒸好的枣泥糕,还冒着热气。李世民掰下一块,烫得直呵气,却不忘仰头问:“弦月姐姐,你说荆轲的匕首,真是淬了见血封喉的毒药吗?“女孩蹲下身,用绢帕替他擦掉嘴角的糕屑,眼波如晋祠难老泉的水:“爹爹说,勇者之剑,何须毒药壮威?“
那时他尚不知,这柄“勇者之剑“会在多年后刺穿血亲的胸膛。他只记得弦月发间的玉梳蹭过他额头时的微凉,记得她讲《诗经》时,声音比枣泥糕更甜:“'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二郎你看,今晨的月正是上弦,像不像我这玉梳?“
雪落得更急了,古槐的枝桠上积了厚雪。远处传来府兵操练的金戈声,那是父亲李渊在教大哥建成、三哥元吉骑射。李世民忽然把剩下的枣泥糕塞进弦月手里,拔腿就跑:“我去了!明日再给你带说书先生的《列国志》!“
他没看见,上官弦月站在风雪里,望着他跑向演武场的背影,将半块枣泥糕捏得粉碎。玉梳在鬓边晃动,映着灰蒙蒙的天光,像一弯即将隐没的残钩。那年她九岁,已懂得用丝线将碎玉梳的裂痕细细缠好,却不懂为何父亲每次见了李世民,都会在书房里长吁短叹,说什么“龙章凤姿,终非池中之物“。
太原城的冬天漫长而凛冽,井水冻成冰柱,屋檐垂着尺长的冰棱。李世民跟着父亲学《孙子兵法》,在演武场挥刀直至虎口震裂,却总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拿出弦月送他的木雕小弓——那是她用家中废弃的檀木边角料刻的,弓弦是她绣绷上拆下来的红丝线。弓臂上刻着细小的“弦“字,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